最近与一位二胎妈妈的闲聊中得知,她由于想“省事”把盆底康复“一次性”解决,于是乎大宝出生时没有及时、正确的进行产后修复,等二宝出生后再做修复时被评估有些损伤已经不可逆了!现在只能不断的调养,弥补之前的欠下的产后修复“债务”!于是小编觉得很有必要科普下,为什么不能把盆底康复拖到二胎再做?
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,妈妈们务必要重视!
1、多产使发病率增加
研究表明,盆腔器官脱垂与生产次数呈正相关,一胎发病率为12.8%,二胎发病率为18.4%,三胎发病率为24.6%。也就是二胎后,每5位女性有一个可能会发生脱垂,这在临床也得到了证实。
在现实生活中,一般来说妈妈们生头胎时年纪较轻,有时候出现一些轻度损伤也不太在意,等到生二胎时,症状逐渐加重,尿失禁、阴道壁膨等各种产后问题接踵而至。
2、盆底筋膜损伤不可逆
筋膜是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,是联结关节、肌肉的一种组织,对骨节肌肉等运动组织有约束和保护作用。盆底的筋膜甚至形成了一张网,与盆腔器官表面的结缔组织纤维交织,固定并支持盆腔器官。
怀孕期间,随着小宝宝不断长大,子宫不停扩张,盆底肌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,如果产后不及时做盆底康复,使盆底肌恢复至产前正常状态,筋膜迟早会像橡皮筋一样被拉断,之后很难恢复。如果真的到这种程度的话,电刺激、生物反馈治疗等非手术方式已经无能为力,只能用一些手术的方式,比如使用网片、吊带,来替代筋膜和韧带行使功能。
3、盆底肌也有“记忆”
生产后,有些组织和器官会根据“回忆”找回产前状态,不幸的是,这些损伤在分娩后并不会立即回复原状。如果盆底肌也有记忆的话,这时候它的记忆是混乱的,它不知道该记住孕前健康的状态,还是产后损伤松弛的样子。
所以妈妈们应该抓住这个关键时间做康复训练,让盆底肌“记住”孕前健康的状态,反之,如果妈妈们不管不顾,它就会记住孕期松弛的状态,等到定型以后,恢复的难度就大得多了。
4、一胎不修复,二胎损伤×2
“我二胎怀孕后期打喷嚏就漏尿,一胎可没发生过”!
我想这位妈妈的经历一定也是很多二胎孕妈的真实写照。怀孕、分娩对盆底的慢性损伤,如果在一胎时×1,那么二胎时就是×2了。特别是对于一些一胎产后出现盆底肌功能性障碍的妈妈来说,如果不及时修复,在二胎孕中,症状更容易加重。
5、盆底康复有黄金期,一胎二胎都拖不得
盆底出了问题,只要要引起重视,及早检查,进行简单生活方式干预和物理康复治疗就能很好的被解决。
这个“黄金时间”,一般是女性产后42天至6个月,妈妈们可一定要记住哦!
与晚一点完成工作,晚一点打扫卫生不一样,妈妈们产后恢复黄金恢复时间是非常宝贵的!妈妈们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,不要一拖再拖,而是应该抓住最佳时间,及早进行产后修复,努力让自己变回产前少女状态!
免责声明:文章部分内容、配图整理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果侵犯相关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核实后,将立即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