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个不靠谱的新生儿护理误区,很多父母还在犯

  2021年了,小编发现依然有很多不靠谱的新生儿护理方式,在爷爷奶奶、爸爸妈妈那里流传,我们选择了其中20个,帮宝爸宝妈避坑,你躲掉了几个?又中招了几个?快来自查一下吧。

  1、刮眉能使眉毛浓黑

  有些民间习俗认为,满月之后剃胎头剃眉毛,会让宝宝的眉毛变得又浓又密。

  这其实非常不靠谱。你想,宝宝的皮肤娇嫩,如果刮破皮肤导致感染甚至溃烂、结疤,不但没有好看的眉形,严重的,还可能长不出眉毛!

  正确做法:新生儿眉毛是否浓密,跟满月剃不剃眉没有关系。大多数孩子的肩毛要到2岁左右才有型,妈妈们不必着急。

  2、捏鼻子能让鼻梁变挺

  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科学依据证实,经常捏鼻梁骨,可以让鼻子变挺。

  反倒是有事实证明,新生儿鼻腔黏膜娇嫩,如果过于用力捏鼻,会导致宝宝鼻黏膜受损。

  正确做法:顺其自然,提醒宝妈,给宝宝喂奶的时候,也千万不要压到宝宝的鼻子。

  3、剪睫毛使睫毛变长

  睫毛的长短、浓密与否,主要与遗传和营养有关。

  睫毛可起到遮挡灰尘和过强光线的作用,剪掉睫毛,孩子眼睛容易受伤。

  更不要说,在剪睫毛过程中,容易发生戳伤眼球的意外了。稍微上网搜一下,你能找到大量“旧闻”:

  如“爱美妈给闺女剪睫毛,没变浓密反伤角膜”“80后年轻妈妈给3岁闺女剪睫毛没变浓密反伤角膜”等等,多吓人。

  正确做法:让孩子的睫毛自然生长。其次是注意用眼卫生,避免患眼毛病等。因为,破坏、影响睫毛生长的最常见原因是眼睑和睑结膜病。

  4、捋耳使耳廓更圆润

  大多数婴儿的耳朵都处于没长开的状态,但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,耳朵会越长越有型,这与遗传有关。有些人不想让孩子长招风耳,就把孩子的耳朵向后压,其实并不管用。

  正确做法:平时轻轻地为孩子捋耳朵,能起一定的按摩作用。如果孩子的耳朵真有畸形,应尽快去医院检查。

  5、用母乳抹洗眼睛可以治疗眼疾

  有偏方说母乳可以治眼疾,有些宝妈就用母乳为宝宝洗眼,还爱用舌头舔宝宝眼睛,说是能消炎。

  其实这样做很危险,因为口腔中其实有很多细菌,很容易导致眼部感染,非但不能治疗宝宝眼疾,还会让疾病雪上加霜。

  正确做法:宝宝眼睛生病了还不赶紧去医院?放着现代医学不信,用啥偏方呢!

  6、挑破马牙好得快

  有的老人看到宝宝口腔有白色的上皮珠,就说要用针挑破,这样好得快。结果细菌从挑马牙的地方进入体内,差点要了小孩的命。

  正确做法:新生儿齿龈边缘的上皮珠是正常的生理现象,生后数周会消失。要注意宝宝口腔接触物的卫生清洁,例如口水巾勤更换,开水烫洗晾晒,奶具奶嘴清洁消毒,沥干水分保持干爽,宝宝小手也注意清洁,因为小宝宝喜欢吃手。

  宝妈乳房也要用温开水洗洗,避免长时间粘粘在乳头上的毛屑类物质进入宝宝口腔,长期的积累不利于口腔健康。

  如果没有好转,就及时就医检查,看是否有其他病菌感染。

  7、睡硬枕头,可以让头型更圆

  研究证明,长期使用质地较硬的枕头,容易使新生儿的头颅变形,或形成大小脸。其实,真正影晌孩子头型的因素是遗传和睡姿,并不是枕头。

  正确做法:在不强制的前提下,为宝宝调整睡姿。

  8、怕不消化,就一直给宝宝吃粥

  宝宝添加辅食以后,有些姐妹担心宝宝肠胃不适应,就一直喂软的东西,尤其是粥,但实际上,不适当地让宝宝适应硬一点的食物,会影响宝宝消化能力的发育。

  而且,由于口腔缺乏咀嚼和吞咽练习,也可能影响宝宝的口腔发育和面部肌肉发育,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发育。

  正确做法:给孩子添加辅食可遵循由少量到多量、由稀到稠、由细到粗的原则,逐步添加米粉、粥、果蔬、肉类让营养更均衡,也让宝宝的咀嚼和消化能力逐步得到锻炼。

  9、认为把尿比穿纸尿裤要好,更能锻炼宝宝自主排尿的能力。

  这也是不对的。

  婴幼儿自主排尿功能,要随着神经系统、尿道括约肌等的发育而逐步完善。在此之前把尿,并不能帮孩子建立自主排尿功能。而且,太早把尿,还可能造成肛脱、肛裂、尿频。

  正确做法:至少1岁半以内,尿尿毫无规律,你就是把尿也没用。还是给宝宝穿纸尿裤比较好。等大一点后,可以给宝宝进行坐便训练。

  10、用酒精给孩子擦身降温

  这样不对。要知道,宝宝的皮肤非常幼嫩,很容易吸收乙醇,这很容易导致宝宝视神经受损,严重的,还会引发酒精中毒。

  正确做法:宝宝发烧,应遵医嘱护理。在医生已经确认可以居家护理的前提下,姐妹们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护理。具体方法,姐妹们可以参考文末的往期链接。

  11、怕宝宝着凉,捂得严严实实,里三层外三层

  一般情况下,宝宝手脚温度偏低,是正常的生理现象,因为宝宝心脏力量弱,血压低,平时睡得多动得少,手脚温度就会相对低一点。这时,如果给宝宝捂得太厉害,反而使孩子烦躁,睡不安稳,还可能捂出痱子、湿疹,更严重的情况下,还会捂出“捂热综合症”。

  正确做法:了解孩子的冷热状况,应该摸孩子的后背或者前胸这些躯干部位,温热但没出汗,就是最恰当的。

  12、总认为孩子吃不饱,一哭就喂奶

  有些家长,尤其是老人,每次一看到宝宝哭,就觉得宝宝肯定是饿了,不管三七二十一,撩起宝妈衣服就喂。

  其实,宝宝哭是有很多种原因的,不一定是饿了。如果一直喂奶,宝宝很难消化吸收,容易伤害肠胃。

  正确做法:根据宝宝的月份大小和日常食量,形成有规律的喂奶时间。

  13、用纯净水、矿泉水冲奶粉更健康

  错!!纯净水里缺乏多种常量元素和大部分的微量元素,长期饮用会造成孩子营养素摄入量不足;矿泉水中含有的营养素又过多,长期饮用会造成孩子某种元素摄入过多。

  正确做法:使用自来水烧开冷却到合适温度冲奶。

  14、喂母乳的妈妈不能吃药

  有些母乳喂养的妈妈担心药通过母乳进入孩子身体,病重了也不敢吃药。

  正确做法:妈妈吃药,从乳汁中分泌的药物,大概只有摄入量的1%-2%,所以很多药在哺乳期是可以吃的。当然有些药注明了哺乳期妇女禁用,最好就不要吃,具体情况遵医嘱。

  15、奶水太稀宝宝吃不饱

  我们看到清淡的奶是“前奶”,成分大部分是水分,是给宝宝解渴的,宝宝越吃,母乳越浓,到最后,会分泌奶油一样的“后奶”,是给宝宝解饿的。

  正确做法:母乳喂养,只要妈妈奶水充足,不用担心宝宝吃不饱。

  16、在果汁或者水里加点蜂蜜,给孩子吃

  蜂蜜易受肉毒杆菌的污染,高温下仍然可以存活。新生儿肠道很娇嫩,蜂蜜渗透压很高,新生儿吃蜂蜜轻则容易导致腹胀消化不良,重则导致肠缺血坏死。

  正确做法:添加辅食前,给宝宝吃母乳就好啦~1岁之前,最好不要给宝宝吃蜂蜜。

  17、坚决不给用安抚奶嘴,坚决阻止宝宝吃手

  1岁以内的宝宝吃手不需要特别去矫正,宝宝吃手可以满足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需要。如果宝宝频繁吃手,可以给宝宝用安抚奶嘴,因为:

  吸吮安抚奶嘴,可有效避免今后牙齿变形,因为安抚奶嘴外面的圆片有效抵抗并缓解吸吮带来的向内的吸力;

  吸吮手指会比吸吮安抚奶嘴更加难戒。

  正确做法:建议尽可能让频繁吸吮手指的婴儿接受安抚奶嘴,宝宝吃手时别强行阻止。

  18、婴儿白天睡觉也拉窗帘

  很多家长从月子开始,白天也拉上卧室的窗帘,认为这样可以提高宝宝的睡眠质量,但在新生儿阶段,这样做反而可能不利于建立宝宝昼夜周期。

  正确做法:对于6个月以内的小宝宝,我们的建议在白天尽量也不要拉上窗帘,晚上则尽量保持黑暗和安静,培养宝宝良好的睡眠习惯。

  19、动不动就补钙

  有一种缺钙,叫做妈妈觉得你缺钙。

  出汗多了,缺钙;枕秃,缺钙;头型不好看,缺钙;半夜哭,缺钙,不爱吃奶,缺钙……其实,就现在的生活水平而言,宝宝不太容易缺钙。

  出汗多,最大可能是给孩子捂太多了:枕秃大部分孩子都会有,如果过早使用枕头,或者床品选择不好会更明显;头型问题更可能因为睡觉姿势不对,俯卧时间过少导致……

  正确做法:0-6个月无论是母乳、配方奶还是混合喂养的宝宝,只要奶量喝够,钙都是充足的。6个月后,如果宝宝饮食平衡,也不用额外补钙。

  20、喝葡萄糖水去黄疸

  给新生儿去黄疸,需要多吃多排。喝葡萄糖,会使宝宝体内的能量维持在一定范围,排便量不会增加,因此不利新生儿退黄。

  正确做法:多喂奶,多晒太阳,让黄疸自行代谢。如果宝宝出现精神状态不太好,或者不好好吃奶,嗜睡,大小便很少,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。

  免责声明:我们多次学习最新广告法,守法是我们的责任义务,医学科学普及知识,我们尊重原创,也注重分享,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,如有违规或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会立即做出删除。

这些,也许对您的就诊有帮助

出诊时间

VISITING TIME

来院路线

HOSPITAL ROUTE

回到首页

BACK TO THE HOME

官方微信

THE PUBLIC WECHAT

官方微博

THE PUBLIC WEIBO

在线咨询

CONSULTATION